没有“逐渐”希恩配资网,晴雯的被排挤,就是突然地、剧烈地、一次性地。
当然在此之前,晴雯和周围人闹别扭,不止一次。以她这样的性格,不闹别扭才是奇怪呢。从李嬷嬷吃了她的豆腐皮包子,到袭人的“便是他认真的要去,也等把这气下去了,等无事中说话儿回了太太也不迟”,以及宝玉的“你也大了,打发你出去”……要说这些都是“排挤”,可能不太准确,但闹矛盾是一定的。
问题是,这些矛盾别扭越闹,晴雯反而地位越稳固。和宝玉那样大吵一场,过后反而是宝玉安慰她、哄她,“撕扇子作千金一笑”。至于打小丫头、骂婆子,更不会有人追究。就连平儿安排“等袭人回来,你们商议着变个法子,打发出去就完了”,宝玉也再三抚慰,晴雯还是忍不住,一见坠儿就发怒,当场把她撵了出去。这样明显的“越权”,也没人怪她。麝月说:“这也罢了,早也去,晚也去,带了去,早清静一日。”袭人回来,“也没说别的,只说太性急了些”。
背后的闲话当然是有的。别说王善保家的了,就是园中的婆子,“今日天睁了眼,把这一个祸害妖精退送了,大家清净些”,可以看出,对晴雯怀恨已久。
怀恨是怀恨,“不过背地里说我些闲话,难道也还打我一顿不成?”探春的自信,晴雯也是有的——在被王夫人叫过去训斥一顿以前。
而王夫人的面斥,对晴雯形成的颠覆性的改变。在王夫人面前虽然狡辩,一时骗过了王夫人,但并没改变结果:“我明儿回了老太太,再撵你。”还是要撵的。
接下来晴雯就没有什么戏份了。抄检大观园时激烈,也只是众多反抗中的一部分;然后就是“晴雯之病亦因那日加重,细问晴雯,又不说是为何”;到真正撵人的时候,对芳官四儿都是当面审问、当场定罪,对晴雯连这个也没有,直接就叫人把她拖出去了。可以说,晴雯被逐的命运,在王夫人面斥时已经决定下来了。
表面看来,王夫人面斥晴雯,是由于王善保家的的一句挑唆:“别的都还罢了,太太不知道,头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妖妖趫趫,大不成体统。”但如果你把晴雯被逐的责任,归结到王善保家的身上,你也是哭错了坟!
为什么这么说?很简单:王善保挑唆的,并不止晴雯一个:“这些女孩子们一个个倒像受了封诰似的,他们就成了千金小姐了。闹下天来,谁敢哼一声儿!不然就调唆姑娘的丫头们说欺负了姑娘们了,谁还耽得起?”王夫人可没听她的:“这也有的常情,跟姑娘的丫头,原比别的娇贵些。你们该劝他们,连主子们的姑娘不教导尚且不堪,何况他们。”把球踢回给了王善保家的。
只有晴雯,一说就听,一怂恿就信,为什么?还是因为王夫人对晴雯、或者说,对晴雯这类的丫鬟有成见,“一生最嫌”,根本容不下她们。没有王善保家的的这一番话,也会有别的契机;只要有个契机,王夫人一定会把晴雯这一类的丫鬟都撵出去。
晴雯被撵,根本原因就是王夫人瞧不上。而王夫人对晴雯,生杀予夺、一语定性,还需要“排挤”吗?更不用说什么“逐渐”排挤了。
再往深里想一想,其实不光晴雯,也包括金钏儿、司棋、芳官、四儿,都是这样突然剧烈地遭受不幸。在她们轻狂放肆的时候,没有人阻止她们;到出了问题,一句话就撵出去。王夫人,虽然告诉王善保家的“你们该劝他们”,也知道“连主子们的姑娘不教导尚且不堪,何况他们”,其实并没有发挥作用、进行过“教导”。
和郑庄公的“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一样,王夫人就是静静地坐视希恩配资网,坐等她们自取灭亡。
道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