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来分享一幅拍品,赵孟頫(款)行楷书《海赋》,纸本墨书港联配资,册页,2004年嘉德秋拍以385万元成交,2004年的385万元,可以说是相当高了,可见买家对这幅作品的钟爱。这幅书法作品非常漂亮,看好看的字,视觉上舒适,心灵上舒畅,文化上自豪。
推荐两本字帖,一本是赵孟頫行书千字文的经折装,一本是中国书法大全,喜欢书法的书友可以看看哦。
对于这幅作品的真伪,学界和收藏界一直以来都没有定论,存疑者有之,坚信真迹者也大有人在。
一些专家和学者坚信这件作品是赵孟頫的真迹,他们的观点也有着坚实的依据。《石渠宝笈》的著录是重要的证据之一,这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编纂的大型著录文献,专门收录了清朝宫廷内府所藏的历代书画作品,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被《石渠宝笈》著录,意味着这件作品在当时就被皇室和专业鉴藏家认定为珍品,其来源和真实性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展开剩余88%祁隽藻的题跋也为《海赋》的真实性增添了有力的支持。祁隽藻是清朝的重臣、诗人、学者和书法家,他在书法鉴赏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和丰富的经验。他基于对赵孟頫书法风格的深入研究和对这件作品的仔细观察,在《海赋》后的题跋中明确认为这是赵孟頫的真迹。在书法鉴定中,名家的题跋往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们的专业眼光和深厚学识能够为作品的真伪判断提供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从书法风格来看港联配资,《海赋》与赵孟頫其他可靠的作品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其笔画的灵动流畅、用笔的方圆兼备以及整体风格的遒丽姿媚、端庄肃穆,都与赵孟頫的书法特点相契合。比如,赵孟頫在许多作品中都擅长运用中锋行笔,使笔画圆润饱满,富有立体感,《海赋》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这种风格上的一致性,也让许多研究者相信,《海赋》出自赵孟頫之手。
然而,也有不少人对《海赋》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他们的观点同样有理有据。作品中出现的文字顺序错乱和缺失问题,成为了质疑者最为关注的焦点。在《海赋》的开篇部分,就有多处文字顺序与原文不符,后面还有部分文字缺失。以赵孟頫的文学素养和书法水平,这样的错误似乎难以想象。他作为一位学识渊博的文人,对文章的内容应该非常熟悉;同时,他在书法创作上一向严谨认真,以其深厚的功力和丰富的经验,不太可能在书写过程中出现如此低级的错误。这些文字上的问题,让不少人怀疑这件作品并非赵孟頫的原作,而是后人的仿制品。
另外,从流传过程来看,《海赋》的传承记录也存在一些疑点。虽然有《石渠宝笈》的著录和祁隽藻的题跋,但在更早的时期,其流传情况并不十分清晰,存在一些难以解释的空白和断层。这就使得一些人对其真实性产生了怀疑,认为在流传过程中可能存在被掉包或伪造的情况。在古代书画的收藏和传承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伪作或赝品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也为《海赋》的真伪之争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幅作品在书法上的表现,非常的高超,其艺术价值不容忽视。全帖行笔灵动流畅,起笔收笔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如“波如连山,乍合乍散”一句中,“波”字的起笔轻盈,顺势而下,笔画粗细变化自然,从细到粗再到细,过渡毫无生硬之感;“连”字的横画,起笔露锋,行笔过程中沉稳有力,收笔时干净果断,展现出书者高超的控笔能力。笔画之间的映带关系自然流畅,一气呵成,使整个字看起来气韵生动。
在用笔方面,方圆兼备,以中锋为主,同时兼具侧锋取势。中锋用笔使得笔画圆润饱满、富有立体感和质感,如“天”字的横画和竖画,中锋行笔,线条坚实有力;而侧锋的运用则为笔画增添了灵动之感,如“海”字的三点水,最后一点以侧锋带出,与右边部分的呼应更加自然,使整个字的重心平稳又不失活泼。用笔方圆结合,让笔画刚柔并济,既展现了书法的筋骨,又体现了其韵味。
无论《海赋》的真伪最终定论如何,它都已经成为了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永远珍视。希望每一位书友都能走入书法世界,感受它的魅力,传承书法艺术的火种,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港联配资,请联系小编核实处理
发布于:山东省道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